256.皇帝家也没余粮(1 / 1)

明末之兴汉 猪哥老腰 2087 字 2021-03-02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京师,范家府邸。

“事情办得怎么样了?”一个精明强干的中年人坐在金丝楠木的太师椅上,朝堂内站立的一个老者问道。

这个中年人就是范家家主范永斗的儿子范三拔,被问话的老者则是他范家的老仆。

范家的根基在山西,主要经营的就是对外走私贸易。通过大肆给满清走私粮食、食盐、铁器等违禁物品,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这些山西商人在走私赚钱的同时,还大力在朝堂扶植自己的代言人。因为舍得花钱,又肯坚持,这么多年下来早就在朝廷里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庞大势力。

范三拔从少年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在外做生意,早已练就了一番精明强干的本事。这两年更是被范永斗委派到京师,经营范家的生意以及官场人脉。

山西八大商家中的其他几家也与范家一样,在京中都有自己的核心子弟经营家族生意,并维护扩大自己的官场势力。

“回少爷的话,如今京中的言官们都知道了鲁若麟和清国皇帝的事情,上书弹劾的人越来越多了,相信到时候朝廷不处置鲁若麟都不行了。”老仆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没露出什么马脚吧?”范家虽然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但是并不想让人知道是他们操纵的。

“少爷放心,都是转了几道弯放出去的消息,最开始放消息的人也送回老家去了,保证没有人知道这事与咱家有什么关联。”老仆也是精明能干的人,自然知道怎么处理这种事情,否则范三拔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

皇太极还没有离开冷口的时候,就已经安排人给山西几大商家送来了要求,让他们在京师散步谣言,抹黑鲁若麟。

这些与满清利益纠葛非常深的山西商家没有拒绝,马上在京师散播消息,引导那些言官上本弹劾鲁若麟。

在这些商人心里,只要能赚到钱,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像这样散播谣言完全是小儿科,他们甚至会给满清做内应帮助清军攻城,已经完全失去了良心与底线。

那些言官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拿到这么惊爆的消息怎么可能忍得住,反正可以风闻奏事,又不用承担责任,马上就上书弹劾鲁若麟意图谋反。

而且是罪名怎么骇人就怎么往鲁若麟脑袋上按,要的就是耸人听闻、惊爆眼球,鲁若麟在他们嘴里立马成了十恶不赦、用心险恶的败类、危险分子,应该立刻缉拿进京问罪。

至于怎么缉拿,那是朝廷的事情,言官们已经尽到了自己揭露邪恶叛徒鲁若麟的责任。

“这件事情就到这里吧,后面的事情我们就不参与了。”范家只是满清的合作伙伴,不是满清的奴才,帮忙可以,下死力气是不可能的。

“老奴明白。”老仆自然心领神会。

“这次那边收获只怕不小,看来我们今年要多准备些货物了,还可以顺便卖个好价钱。”范三拔想到又可以大赚一笔,心里乐开了花。

虽然范家已经不缺钱了,但是赚钱的快乐还是让范三拔无法自拔,何况是这种利润好几倍的生意,简直让人上瘾。

“呵呵,他们拼死拼活的又怎么样?最后大头还不是到了我们这里。”老仆也是一脸的得意。

虽然与满清是合作关系,但是这些山西商人从心底里还是有些瞧不起鞑子的。

在这些山西商人心里,满清都是一群野蛮人,只知道耍大刀,哪里有他们动动脑子就把钱赚了高贵。

“听说那边辽南被金州军给占了,肯定要想办法收回去,这仗一打起来花费可就海了去。粮食、铁器哪样少得了,就是不知道那边抢去的那点钱财够不够买东西的。”范三拔调侃的说道。

像范家这样的商人,最喜欢打仗了,战事一起,就是他们发大财的时候。

“呵呵,那边已经传来了消息,要我们多多备货,这次会大量采购,价格嘛,已经比往年高了三成。”老仆也是非常得意。

“嗯,不错。”范三拔满意的点了点头,“京里的那些关系户这次也要多关照一下,特别是那些低级官员,每家送点米粮,帮他们渡过难关。”

“已经在安排了,因为战事京师粮价奇高,不少官员对咱们雪中送炭感激涕零,都称赞咱们范家是良善人家呢。”老仆说到这里时眼中带着得意。

“金州军那边接触上了没有?”范三拔问道。

“已经派人前往天津了,应该很快就会有消息。”老仆轻声问道:“那边要我们整这个鲁若麟,少爷怎么又要和他牵扯上?”

“我们是商人,赚钱才是我们的目的。那边的要求我们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不关我们的事了。”

“听说这金州军生意做得很大,每年都要收购不少羊毛。要是能够和我们范家合作,相信对大家都有好处。”

“何况听说他们还出产食盐、布匹和铁器,这些在塞外可都是畅销品。只要他们愿意给我们供货,这次的危机我们也可以帮他度过。左右不过是些嘴皮子功夫,容易得很。”

范三拔对于自己的操作非常得意,这是左右逢源、两边通吃,好处全占了。

“想必那鲁若麟得知京里的消息,已经惶恐不安了,这个时候能够有咱们范家愿意出手帮助,自然会感激涕零,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老仆装出一副佩服的表情,让范三拔非常受用。

“这鲁若麟听说也是一个经商的奇才,有机会倒要认识一下。好了,你去忙吧,有消息立刻来报给我。”范三拔自视颇高,对于白手起家的鲁若麟确实非常感兴趣。

“是,少爷。”老仆立马退去。

山西几大家在京城里人脉广泛,有他们推波助澜,京师里对鲁若麟的风评急转直下,大有将鲁若麟打成奸贼的架势。

卢千奇刚到京师就感受到了这种诡异的氛围。

按理说金州军送战利品给朝廷是个好事情,朝廷应该高兴才是。结果兵部接收的人员不情不愿,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样。

热脸贴了冷屁股,卢千奇并没有发怒,而是冷静的打探消息。

当他得知朝廷言官正在疯狂攻击鲁若麟意欲造反后,卢千奇又惊又怒。

和着千辛万苦帮朝廷打鞑子还打成反贼了?当初可是朝廷主动要求金州军归附的。

卢千奇一面派人给鲁若麟送消息,一面打探事情的原委。

好在现在只是言官们在叫嚣,皇帝和朝中大佬们都没有表态,事情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还不得而知。

卢千奇联系上了陈新甲,陈新甲的回复是已经在处理,让他不用担心,卢千奇这才稍微安心一点。

崇祯对于言官们攻击鲁若麟心态非常复杂。

对于鲁若麟这个不受朝廷控制的军阀势力,崇祯天然就充满警惕。

虽然出于现实需要接纳了金州军,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几次对清军的胜利都是在金州军的主导下获得的。

但是越是如此越是让他觉得憋屈。堂堂大明居然要靠一个收编的海盗才能对抗鞑奴,实在是太丢脸了。

如果鲁若麟是一心为朝廷还好,崇祯心里还好受一点。但是鲁若麟明显有自己的小算盘,趁着战乱不断的收拢人口回自己的地盘,壮大自身实力,究竟怀了什么心思就不得而知了。

比起异族的侵略,这种王朝内部的权力更迭对朝廷才是最有威胁的。

现在鞑奴尽去,警报解除,崇祯又开始怀疑收编金州军对大明是否合适了。

恰好这个时候言官们弹劾鲁若麟图谋不轨,又曝光了皇太极对鲁若麟许诺的条件,更加加深了他的警觉。

从这点上来说皇太极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崇祯多疑的性子又开始发作了。

崇祯迟迟不表态,更是让朝中的那些官员以为崇祯认可了言官们的说法,态度也暧昧起来。

眼见情况有恶化的趋势,杨嗣昌急忙进宫觐见了崇祯。

崇祯对杨嗣昌还是很宠信的,只要不是有特殊的事情,杨嗣昌的请见一般都会批准,比首辅的待遇都要高。

在绣墩上放下半边屁股,杨嗣昌直接开口说道:“皇上,如今京师内对金州军的谣言甚嚣尘上,还是要尽快平息为好。”

崇祯的脸瞬间阴了不少:“爱卿认为是谣言吗?”

杨嗣昌马上明白崇祯的疑心病又犯了,:“臣特地找陈新甲了解过,这是奴酋皇太极的诡计,鲁若麟当时就严词拒绝了。何况此时处置金州军于朝廷大局不利,请皇上明察。”

“朕不是不知道皇太极此举不安好心,但朕还是寝食难安啊。你说鲁若麟是不是有能力做到皇太极说的那些事?”崇祯叹了口气,落寂的说道。

帝国没落,对外没有了威慑力,什么牛鬼蛇神都能上来咬一口,这个皇帝当的也很窝心。

鲁若麟明显是怀璧其罪了,造反从来不看你有没有这个想法,而是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很显然鲁若麟就有这个能力。

“皇上,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收鲁若麟为己用,只要我们控制得好,还是可以变害为利的。就像东南的郑芝龙,归顺朝廷之后,东南海疆立刻平定,再也不用朝廷花费钱粮剿匪了。”

“我大明幅员万里、富有天下,只要缓过劲来,这些归附势力不过是跳梁小丑,只能彻底臣服。现在不过是权宜之计,朝廷也不会放任他们壮大的。”杨嗣昌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收编鲁若麟不过是在为朝廷争取恢复的时间。

听了杨嗣昌的话,崇祯的心里这才好受一些。

“国事艰难,爱卿辛苦了。”崇祯也知道这个烂摊子的掌柜不好当,难得的说了句贴心话。

“臣得皇上信重,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反贼将平,朝廷也可以将精力用在边防,局势也会大好。”杨嗣昌给崇祯描绘了一副美好的前景。

现在农民起义军在明军的持续打击之下陷入低谷,大股的流寇不是被剿灭就是投降,局面确实大为好转。

崇祯点了点头,心里也很高兴,随即问道:“爱卿觉得鲁若麟的事情怎么处理好?”

“鲁若麟谋反之事原本就是子虚乌有,完全是那些言官们轻信谣言,搬弄是非,根本没有考虑到朝廷大局。臣恳请皇上尽快给予鲁若麟封赏,稳定人心,否则以后哪里还有人愿意为我皇明效力。”

这个原本就是应有之意,崇祯倒也不怎么意外。

“内阁是什么意见?”这种封赏一般都是内阁先拿出意见,皇帝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做一些修改。

“内阁的意见是封伯爵,追封三代。”以鲁若麟的功劳,封爵足够了。

“流爵还是世爵?名号呢?”崇祯接着问道。

“是流爵,只要他效忠朝堂、再立新功,可加封为世爵。爵号是平辽伯。”朝廷为了鲁若麟的封号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

只要鲁若麟一天顶着这个平辽伯的头衔,那他就不可能和满清媾和。

朝廷虽然给鲁若麟封爵了,但是整体上并不离谱,崇祯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

“只是鲁若麟斩获颇多,兑现成赏银数目巨大,朝廷一时拿不出来,还望陛下能够从内库借调部分用于封赏。否则朝廷颜面尽失,让鲁若麟看轻了朝廷,也会让其他将士们怀疑朝廷的承诺。”仅仅只是封爵肯定不够,其他的赏赐不足也会让朝廷丢脸的,哪怕再难堪,杨嗣昌也只能请崇祯发内库银以解燃眉之急。

听到杨嗣昌要银子,崇祯的脸就黑了。

他知道国库空虚,连京官们的俸禄有时候都发不出来,更不用说犒赏的银子了。

但是内库里也没有多少钱了啊。

虽然皇家还有一些产业,先帝也遗留了一些钱财,但是这么多年不停的补贴国库,早就没有剩下多少了。

正是因为没钱,皇宫里的用度已经一减再减了,他甚至连衣裳破了都舍不得换新的。

为了节省开支,崇祯甚至分几次放出了大批的宫女和太监。连皇后都要在宫里带头纺纱织布,以示节俭。

做皇帝做的这么苦的也算是少有了,但是即便如此依旧入不敷出,崇祯也是苦不堪言。

但是问题还是要解决,否则朝廷的脸就丢大了。

崇祯只能硬着头皮说道:“朕知道了。”

将难题丢给领导让杨嗣昌也很尴尬,连忙起身告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