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能赚钱的都是好同志(1 / 1)

明末之兴汉 猪哥老腰 2227 字 2021-03-02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没想到鞑子下手这么快。”陈新甲一脸苦笑的说道。

“怎么回事?”杨嗣昌感觉里面有些隐情,疑惑的问道。

陈新甲便将皇太极招降鲁若麟的事情详细的解说给杨嗣昌听,还将皇太极写给鲁若麟的劝降信也拿了出来。

杨嗣昌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恼怒的问道:“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是你们在冷口与皇太极对峙的时候发生的?”

“是的。”陈新甲点点头。

“呵呵,呵呵。结果就是你还没到京城,这边已经说得有鼻子有眼,甚嚣尘上了。看来这京城被鞑子渗透得不浅啊,有些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已经连祖宗都不要了。”杨嗣昌气急败坏的骂道。

陈新甲则要冷静得多,摇头说道:“鞑子应该没有可能收买那么多的官员,但是始作俑者肯定是被鞑子收买了,朝中官员多半只是跟风罢了。”

杨嗣昌点了点头,认可了陈新甲的说法。

“那些御史言官您也知道,唯恐天下不乱,这个时候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他们才不会管什么朝廷大局。”陈新甲露出苦笑,这些御史言官完全是在给鞑子助攻啊。

杨嗣昌听了也是头痛。

太祖当初设立御史言官原本是为了监督朝中官员,防止有大臣擅权凌主,所以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封驳圣旨。

这套体系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明一代基本没有像前朝那样一手遮天的权臣。

即使是权势最大的张居正,也不过是与各方合作掌握主政权,还谈不上权倾朝野。

张居正甚至还因为不肯回乡为父亲守孝而被朝野上下攻击,所以御史言官在维护皇权稳固上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只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御史言官们自诩为人间正义的化身,弹劾起来无所顾忌,不光是朝臣,连皇帝他们都不放过,说起话来更是肆无忌惮。

加上他们有风闻奏事、不予追究的神功护体,是真的什么都敢说,什么人都敢弹劾。

在他们眼里,只有一弹成名,什么大局为重完全不存在。加上明朝后期党争愈发激烈,在有心人的操作下,这些御史言官渐渐成了各个势力手里维护自身利益、打击异己的工具,彻底的变了味道。

现在的御史言官们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为自己的幕后大佬们服务,失去了监督朝堂的初衷。

杨嗣昌当初有意议和,就被这些言官们疯狂攻击过。言官们根本不管大明是否承受得起两线作战的负担,只是一味的展示自己所谓的正义与坚持,而又没有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杨嗣昌对言官们是毫无好感,只不过对他们无可奈何罢了。

“这鲁若麟确实无心投降鞑子?”这个问题很重要,是杨嗣昌决定如何行事的基础。

“以下官看来是绝无可能的。鲁若麟虽然有时候有些桀骜不驯,但是在帮助朝廷抗击鞑奴上还是非常坚定的。”陈新甲神情严肃的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毕竟是在外面自由惯了的,有些不服管教也很正常,只要能够保证大节无亏、效忠朝廷就好。”杨嗣昌对此倒不是很在意,有实力的武将就没有不跋扈的,只要还在朝廷的掌控中就好。

听了杨嗣昌的话陈新甲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鲁若麟明显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对朝廷究竟有多少忠诚还真不好说。

只是现在双方都有求于对方,才能显得这么融洽。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还真难说。

能够混到尚书和阁老,陈新甲和杨嗣昌自然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不会看不出鲁若麟的野心,只是现在与鲁若麟合作对自己和朝廷有利,自然要尽力维护鲁若麟。

“你认为奴酋皇太极想要与鲁若麟结盟,南北夹击大明的事情,鲁若麟答应的可能性有多大?”相比起鲁若麟投靠满清,杨嗣昌更加担心这个预想成为事实。

江南对于大明有多重要自然不用多说,失去江南赋税重地,大明就可以直接宣布破产灭亡了。

陈新甲沉思了一会,慎重的回答道:“下官认为不会。”

“何解?这可是成就一番霸业的机会,鲁若麟就不会动心吗?”杨嗣昌没有见过鲁若麟,对金州军也了解不多,只能依靠陈新甲的判断。

“鲁若麟此人虽然出身粗鄙,但是心有韬略,最擅长谋而后动,与那些造反的贼寇大大不同。”

“贼寇一般不求长远,四处劫掠,更不会想着去治理一方。鲁若麟却不同,凡是他控制的地盘,必定会用心经营,只有完全消化吸收、时机成熟,才会攻略其他的地方。”

“贼寇善破坏,鲁若麟善经营。所以鲁若麟的地盘看似不大,但是根基比那些贼寇深厚得多。这也是他能富甲天下、拥兵数万却任然游刃有余的原因。”

“鲁若麟经营济州岛成功,需要更大的地盘发展时,没有选择更加富裕、人口更多,离济州岛更近的江南,而是选择北上辽南与鞑子死拼,争夺那辽南苦寒之地。根本原因是他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江南为其提供物产、粮食上的支持,而不是一个战乱的江南耗费他的实力。”

“下官去过济州岛,发现他的治理方式与我大明截然不同。工农并举,甚至工商所占比重更大一些。济州岛上的那点农田所产根本养活不了那些工人和商人,所以必须从江南和朝鲜购进粮食。”

“而且济州岛上工坊所需的各种原料也多是从我大明和朝鲜购得,经过加工后再贩卖到各地,由此获得巨额利润。江南之地也因为与其贸易频繁,获利良多,双方互为依靠,已然为一体,鲁若麟绝对不会冒险攻打江南,那简直是自断手脚。”

陈新甲的一番长篇大论,让杨嗣昌陷入深思。

很显然,鲁若麟的这种统治模式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

不靠种地收税,而以工商立足。以更少的地盘容纳更多的人口,而且日子过得还非常不错,似乎这样的治理模式比大明要好得多。

不过杨嗣昌毕竟是大明最顶级的政客,很快就想到了其中的关键,那就是粮食。

没有足够的粮食,这样的治理模式就无法长久,随时都有可能崩盘。华夏历朝历代重视粮食生产不是没有原因的,肚子都吃不饱,老百姓能不造反吗?

“鲁若麟是如何解决粮食长期供应问题的?”杨嗣昌的发问直指问题核心,只有百姓衣食无忧才有可能发展副业,否则其他的都是空谈。

“两个办法,一个是想办法自产,另一个就是外购。”

“自产除了推广高产的作物,还大力开展捕鱼。济州岛盐多,不怕这些鱼坏了,几乎家家户户餐餐都吃鱼,而且价格还很便宜。有了肉吃,粮食的消耗也会小得多。”

“济州岛的粮食全归官府销售,个人不得从事粮食的收购与销售,所以没有囤货奇居的事情发生。而且有时候为了稳定粮食的价格,鲁若麟宁可赔钱也会将粮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价格。”

“至于从江南和朝鲜往济州岛贩运粮食不但不收税,而且还会获得热门商品的优先购买权,所以那些商人们也愿意往济州岛运粮。”

“有了这么多办法,济州岛的粮食一直供应充足,所以才能收拢那么多的人口,发展迅速。”

陈新甲对金州军的研究随着与鲁若麟关系的加深,沟通交流变多,也知道了不少鲁若麟独特的施政手法。

对这些办法鲁若麟也没有扫敝自珍,只要是陈新甲感兴趣的通通都告诉了他。

这些办法在金州军行得通,但是拿到大明就不一定适用了。况且以大明现在的吏治水平,再好的政策也没用。

“如果我们卡住粮食这个口子是不是就可以制约住金州军?”杨嗣昌的关注点不在金州军的办法有多好,显然他明白那些办法在大明行不通,关键是能不能通过粮食控制住鲁若麟。

“如果大明断绝对金州军的粮食供应,金州军会不会因此叛出攻打江南,这个就不好说了。”陈新甲的话虽然隐晦,但是杨嗣昌已经明白了。

泥腿子没饭吃都知道造反,何况是兵强马壮的金州军。花钱都买不到的话,那出兵抢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大明敢阻止对金州军的粮食贸易吗?肯定是不敢的。

不说江南的那些豪族不愿意,单是逼反金州军,使得他们攻打江南这个后果大明就承担不起。

既然想要通过粮食制约没有可能,杨嗣昌也就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反正现在还没有到那一步,金州军看起来也比较听话。

“下官当初和鲁若麟谈判的时候,他有感于朝廷商税收取困难,愿意帮我们代收商税,再移交给朝廷,或者用实物冲抵。”说了这么半天坏消息,陈新甲连忙说个好消息来振奋下杨嗣昌的心情。

“哦,还有这等好事?怎么没听你在书信中提起?”杨嗣昌果然来了兴趣。

坦白说,只要是能帮朝廷弄来银子的事情杨嗣昌都很有兴趣。

“兹事体大,而且没有得到朝廷允许,我也不敢轻易说出去。还是与阁老商量妥当了才好拿出去公议。”陈新甲一副以杨嗣昌为主的态度让杨嗣昌更加满意。

“嗯,小心些确实很有必要。如果金州军代朝廷收税,你觉得能收到多少?”收税是好事,不过能收多少才是关键,钱太少了就不值当让鲁若麟假朝廷权柄了。

“按照鲁若麟估计,顺利的话应该一年有一百万两。”陈新甲面带得意的说道。

“多少?一百万两?一个小小的济州岛怎么可能一年收那么多商税?”杨嗣昌大吃一惊,这么多钱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

陈新甲有些感叹的说道:“要是阁老您见过济州岛商贸的繁盛,就不会怀疑了。那真是船如星斗,往来不绝啊。”

杨嗣昌是湖广武陵人,一辈子没有去过海边,自然无法想象那种场景。但是有一百万两银子就足够了,其他的都可以忽略。

“看来这鲁若麟还是心怀朝廷的,只是一直在外面野惯了,难免有时候处事失了规矩,你以后要多多敲打、多多引导,使他走上正途。”这个时候的杨嗣昌对鲁若麟的观感大大好转,关爱之情溢之言表。

能带来银子的同志都是好同志,能带来一百万两的那绝对是亲密的战友。

“下官一定尽力。只是这京中对鲁若麟非议太多,万一皇上听信了谗言,处置了鲁若麟,只怕……”陈新甲欲言又止,但是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

“放心,我明日就进宫,向皇上阐明厉害,必不使鞑子的离间计得逞。”杨嗣昌信心满满的说道。

“如此就有劳阁老了。”陈新甲得了杨嗣昌的承诺,吊着的心总算落下来了。

“呵呵,你那一千颗鞑子首级可是帮了老夫的大忙,我还没有谢谢你呢。”杨嗣昌用那一千颗鞑子脑袋很是交好了一些朝中的大佬,在朝廷里的处境大为改善,所以对陈新甲的感谢是发自真心的。

“能够帮到阁老是下官的荣幸。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阁老的地位越稳,我们这些人才会越安心啊。”陈新甲的一番话让杨嗣昌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过这些首级毕竟都是鲁若麟的金州军血战得来的,能够交由下官做主来分配已经非常大度了,他要求一个首级除了赏银还要搭上一个工匠的事情,还请阁老能够跟他们说清楚,否则下官这边将无颜再见他了。”陈新甲这个时候顺便再次提了一下鲁若麟的要求。

“老夫已经跟他们言明了,他们也都答应了,不会有问题的。”杨嗣昌又好奇的问道:“这些工匠就这么值钱吗?值得鲁若麟愿意用鞑子首级来换?”

陈新甲摇摇头:“这些工匠在我们这里不值钱,但是在金州军非常值钱。一名工匠在金州军创造的价值超过几名农民,技术高超的甚至抵得上几十上百个农夫。”

“鲁若麟的殖货手段,我等不如也。”杨嗣昌叹了口气。

鲁若麟的手段并不是很高明,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是朝廷是永远学不来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张居正那样的勇气去改革的。

“对了,那些百姓都运到辽南去了吧?”杨嗣昌突然问道。

“应该是的吧,我们半路就分开了,具体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怎么?可是有什么不合适的?”那些百姓现在可是鲁若麟的命根子,谁要是敢阻拦送走,他就敢跟谁拼命,陈新甲可不想再出什么幺蛾子。

“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只是这心里堵的慌啊。堂堂朝廷无法养活自己的子民,却要看着他们远走他乡,是我等无能啊。不光是那些你们救出来的百姓,京师周边活不下去的百姓也有很多去天津了。”杨嗣昌一脸的惆怅。

“阁老且宽心,等您成为首辅,再中兴我大明,就不怕百姓流离失所了。”这话说出来陈新甲自己都有些不信,但是不得不这样宽慰杨嗣昌。

“但愿如此吧。”杨嗣昌也没有太大的信心,大明的问题实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