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大业》这个项目我们一定要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另外……呃,算了,我亲自跟三爷说。”
贺新在办公室里对小豆丁如是说。
话说《建国大业》早在春节前就已经开始筹备。起初是著名主旋律编剧,也是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全国那啥委员王兴冬老师琢磨着建国六十年大庆,要写个作品。
说起王兴冬老师,别看他有这么多头衔,要搁在后世绝对是个类似王海林一样的网红,当然他不会去抨击小鲜肉、蹭热点这种很low的骚操作,人家就是严肃的批评。
比如批评金鸡奖的双黄蛋、评委终身制、外行充当评委、暗箱操等等,几乎把金鸡奖的奖项定位、评委构成、权威性、大众性、公开性方面批的体无完肤。
最后搞得金鸡奖的主办方——电影家协会实在没办法,不但通过他的上级组织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还将他排斥在影协理事之外。
堂堂电影文学学会会长,也就是编剧协会的大佬,居然不是电影家协会的理事,这可能跟头发不够黑,不让上场比赛一样可笑。
当然王兴冬老师在编剧领域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绝对不是什么《一起来看流星雨》、《一起再看流星雨》这种水准。他创作了《孔书记》、《离开学习好榜样的日子》、《法官妈妈》、《生死牛书记》等等众多观众耳熟能详的主旋律电影剧本,还是七零后小时候印象特别深刻的《狼犬历险记》、《奔向银幕的马》、《鸽子迷奇遇》等作品。
建国六十年大庆这样一件大事,作为深耕主旋律创作的王老师自然不会熟视无睹。一定要在银幕上留下印记。
于是他把自己作为政协文史委员期间收集的很多资料都用上。剧本的创作就是写出各党派齐聚京城。当时孙大炮的遗孀到京城下车后,毛爷爷跟她说“欢迎你来京城,我们共商建国大业”。
剧本的名称就来自于此。
为此,他还找来了自己的好友程宝光一起参与创作,因为对方从15岁便开始研究毛爷爷,可以确保史料准确运用。
当然剧本创作出来,还是要拍的。虽然目前包括《风声》在内的各种献礼片、献礼电视剧搞的很热闹,但正愁手头没有合适剧本的中影方面当即一拍即和,而且中影老大韩三爷要亲自执导。
这种现成的政绩、露脸的机会怎么可能让给旁人呢?虽然韩三爷久疏战阵,但多找几个助手不就完了,比如好友黄健新、张果立什么的。
一开始剧本没有那么大阵势,也就二十多位有名有姓的演员,两党以及各民主党派的大boss,还穿插了一些那个特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主要演员都是长期活跃在金鸡百花、飞天金鹰以及华表奖颁奖典礼上的常客——领导人的特型演员们。比如初代小鲜肉唐果强老师、刘进、王五福等人,还有一些老艺术家。
程好倒是从一开始就混了一个角色——傅冬菊。这是平津解放中避不开的一个人物,历史上有名有姓。
反一号常凯申,原本三爷是想请陈导明来饰演,毕竟在《长征》中道明叔饰演的常凯申可圈可点。可道明叔这会儿已经接了裤子导演的《大地震》,档期实在调不开。于是乎只能张果立顶上。
不过道明叔也明确表示了一定要出演一个小角色,为建国六十年大庆,贡献一份作为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的贡献。
瞧瞧,这才是老艺术家的典范。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有担当!这样的人品怎么能演阎锦文呢,应该演郭诗人啊!
相比同样清高的王志闻老师,就从来不会掺和这种事情,人家连广告都从来不接。
贺新当然没那么清高,他是积极参与还来不及呢!作为跟在中影、博纳后头混的小兄弟——新皓传媒,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表态的早,居然还跟张果立的国立常升一起,被列为制作单位之一。
这让贺新窃喜不已,当然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且是不惜成本的,什么无人机航拍之类的,到时候全都无偿赞助。
其实他倒是蛮想演建丰同志的,可惜就是跟原型人物在外在条件上不相符。历史照片中,建丰同志和常凯申站在一起明显要矮一截,他的个子太高了。
不过他也跟道明叔一样,专程给三爷打了电话,诚恳的表示,非常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一个无名无姓的小角色都行,至于片酬啥的,根本就不用谈。
《建国大业》这个项目一开始是保密的,外界隐约知道中影准备开一部新片,并且找了张果立,但对电影的题材、内容、性质,概不清楚。
说来也巧,一家媒体在采访张果立的时候,偶然问起这个事儿。当时老张说漏了嘴,说这是主旋律影片,我演常凯申。
那记者没在乎,当普通报道发了,但有的经纪公司就非常细心,开始打听这部戏,然后就吓了一跳!建国六十年献礼片,中影出品,导演韩三爷!
前面没什么,重要的是后面,中影出品过不少片子,你看哪部是三爷亲自上手的?如此一想,这部戏的地位就出来了。
有聪明的、自觉够得上范儿的,都跟道明叔、贺老师一样忙不迭的主动请缨,后来在圈内越传越广,有名有号的全晓得了。
于是乎,韩三爷每天都在接电话,李连结、刘得华、姜闻……
都是腕儿啊!
人家表态,中影当然得给面子。原本只有二十多个角色的戏,硬生生给抻到了一百多人,来晚的连名字都没有。
中影很乐于看到这种局面,有意无意的推助媒体炒作,领导嘛!天子印出,万国来朝,这是最爽的事儿。
赶了早集的贺新自然拿到了一个颇有存在感的角色——孔令侃。在剧本里跟打虎的太子爷有场很激烈的对手戏。
建丰同志这个角色很早就锁定了陈昆!没办法,先天优势,当红的小生中唯有他跟张果立站在一起才能正确的还原历史照片中的情景,就算一米八的小明哥都不行,毕竟张果立才一米七八,除非老张穿内增高。
这些当然都是后话。
二十六日发布会吸引了不少媒体,大家都是冲着贺新和新晋东京影后程好来的,从《万箭穿心》到现在的这部《钢的琴》,接连两部戏,俩口子似乎有开启夫妻店的架势。唯一让媒体失望的是剧组的另一位主创蒋琴琴没有出现在现场,人家还在横店拍《黎明之前》,只是录了一段视屏向媒体问好,同时说了一些祝福的话。
……
“这边还行,不怎么冷嘛?”
沈阳桃仙机场下了飞机,然后一路高速来到钢城鞍山。贺新下车感受了一下,顺便掏出烟来过一下烟瘾。同是东北,二月末这边要远比他老家哈尔滨下属的小县城暖和多了。
“这边不算太北,而且靠海近,冬天跟京城差不多,最冷也就是零下十几度,很少有超过二十度的,比铁岭那边暖和多了。这两天天气不错,可能比京城气温还高点。”张蒙接过他递过来的烟,忙掏出打火机帮着点烟,然后笑着介绍道。
他的老家在铁岭,跟本山大爷是同乡,后来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搬到了沈阳。
贺新叼着烟,仰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喷出一口烟雾道:“空气也比京城好不了多少。”
“一座城,钢厂就占了一大半,这空气肯定好不了。一开始我想在沈阳拍的,毕竟各方面都方便一点,结果这几年发展的太快,铁西区的很多老厂房都拆了开发房地产,所以只能到这儿。不过我估摸着照现在这个发展趋势,再过个五六年这边的老厂房啥的,可能也得要拆。”张蒙摇摇头一脸惋惜道。
贺新瞥了他一眼,这大概就是艺术家的矫情,对于那些下岗工人来说,巴不得房子拆迁呢,除了改善住房环境,至少还能得笔钱,稍稍喘息一阵子。同样地老工业城市,他老家那边可就没这边这么幸运了。
烟刚刚抽到一半,就见吕潇匆匆从宾馆大门跑过来,嘴里还不停道:“哥,抱歉,抱歉,没有去机场接你。”
剧组早在春节刚过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制片主任吕潇比他提前一个星期来到这边。
“假惺惺的,别来这套!”贺新笑骂了一声,又看了一眼张蒙,问道:“怎么样,张导这段时间不在,这边的工作还顺利吧?”
“张导手下都是精兵强将,一切都非常顺利的。”小吕子笑呵呵道。
干了几年的制片,如今小吕子成长了不少,很会说话。旁边的张蒙听了,不自觉的嘴角翘了起来。
这次跟新皓传媒,他确实觉得很舒心,人家掏了钱,仅仅只派了制片和财务,在幕后制作班底方面给了他充分的自由。
他笑道:“贺老师,咱们进去吧,说是不冷,但外面站久了也挺冷的。”
那边小吕子已经再帮沈明搬行李了,只要在贺新面前,他不是什么制片部的经理,依旧是老板的助理。
张蒙也一路把他送到电梯口。
“贺老师,你先休息一下。等一会儿人都回来了,咱们再小范围开个会,大家认识一下。”
“好!”
鞍山虽然是座小城,但剧组下榻的这家宾馆条件相当不错,毕竟这里有一家占据半座城市的大企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相关的配套服务行业还是比较发达的。
贺新的房间是一间套房,进了房间,小吕子跟以前一样,一边帮着老板把行李箱的衣服、日用品收拾出来,一边汇报剧组这边的情况。
“哥,张导找的那个台巴子确实挺有两下子,我看了他做的视觉设计方案,感觉挺新颖的。周舒豪,听名字还挺有琼瑶剧特色,什么书桓、子豪、书豪之类的,他们台巴子的名字还真有意思……”
他正说得起劲,一转头便看见贺新站在那里冷冷地看着自己,立马反应过来,忙轻轻打了一下自己的嘴巴,解释道:“哥,我就是在你面前说说,在外面我绝对不说什么台巴子的。”
“既然在一起工作,就应该相互尊重。人家既然有水平,就更加应该尊重。难道你下次看到陈果富导演,也叫人家台巴子啊?”贺新板着脸难得教训道。
“哥,我错了,以后保准不说了。”小吕子忙态度诚恳的认错道。
“大家在一起合作就是同事,你作为制片人主任就是更是要懂得协调剧组方方面面的关系……行了,反正你自己心里要有数!”
看他一副主动认错的样子,贺新也懒得再废话。
“哥,我都记下了。”
这个叫周舒豪的台巴子,是张蒙请来的摄影师,之前他就听张蒙介绍过,毕业于湾湾东海大学美术系。跟张蒙一样,都属于家学渊源,父亲是湾湾著名的广告导演,家境不错,大学毕业后在欧洲游学,相继在德国的柏林、科隆以及死板鸭的巴塞罗那艺术院校都混过,最后从英国伦敦电影学院毕业,学的是摄影。之前在湾湾作为摄影师也拍过一部电影。
张蒙和他是去年在上影节上认识的,张蒙的处女作《大耳朵有福》拿到了亚洲新人奖。张蒙本身也是学美术设计出身,据说当时两人聊的很投机,对于电影的理解和审美也趋于相同。这次原本《大耳朵有福》的韩国制作团队被贺新否决之后,张蒙第一个就想到了请他来帮忙掌镜。
而对方也因为湾湾这种小地方资源有限的紧,实在施展不开,正有意留在大陆发展,可谓一拍即合。
原时空里周舒豪此时应该被同样在上影节上认识的另一位内地青年导演杨树鹏招揽,这会儿正在拍由胡君和姜五主演的《苦竹林》,两年后才接受张蒙的邀请,拍了这部《钢的琴》。
这个周舒豪贺新原本以为岁数不大,顶多跟张蒙差不多吧,结果真正见到他本人的时候,才发现人家看上去都四十出头了,单眼皮、小眼睛、大鼻子,上唇留着两撇小胡子,模样还挺卡通的。
“周老师,您好!”贺新很客气的跟他握手。
“不敢当,不敢当,贺先生太客气。”
来到大陆发展的第一份工作,贺新既是大明星又是投资方的老板,周舒豪多少还显得有些拘束。
只是贺新满面春风的态度才让他紧张的心情稍稍平定下来,寒暄两句之后,才大着胆子道:“贺先生,其实我们见过面的……”
“是么?”
贺新一愣,仔细打量了他一番,抱歉的摇头道:“实在不好意思,我好象没有印象。”
周舒豪笑着解释道:“很久以前了,01年你来湾湾参加金马奖,在台北的首映礼上我曾经找你签过名,我记得当时人好多,你肯定不会有印象。”
“啊,原来这样。”
当时他和胡君、关金鹏一行人在台北跑了五家影院宣传造势,只记得当时影迷都十分热情,签名更是不计其数,怎么可能记得住啊!
接着张蒙又指着旁边一位长的很有气势的大叔介绍道:“贺老师,这是我爸。”
“呃……”
贺新咋一看眼前这位大叔,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一头乌黑茂密的天然卷长发,梳着三七开的大背头,外加一脸花白的大胡子,显得豪放不羁。
嗯,乌黑的头发可能是染的,不然没道理头发乌黑,胡子却是白的,尽管没有张继忠的那把大胡子那么夸张,但看上去依旧非常有气势。
然后再看看身边这位小眼睛、淡眉毛、头发稀疏、发际线堪忧的小胖墩,贺新差点脱口而出:“这是你爸?”
实在是爷俩长相差距太大。
好在他赶紧到嘴边的话吞下去,赶紧上前,态度恭敬道:“张叔,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