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章 赵括准备迁都(1 / 1)

回到战国当赵括 石坚 2012 字 2021-03-02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赵括的总体政治制度设计,主要是参照了历史上各个朝代,以及现代化国家的制度之后,融合起来的一个设计。

首先,以丞相为首的文官应该成为主流,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为什么文官成为主流?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文官对赵括这个王权的威胁很小。

华夏的历史朝代上,文官掌权的王朝主要是宋朝和明朝,在这两个朝代,基本上很少出现权臣能够侵占王权的情况,唯一一个权臣应该就是张居正了。

这是因为文官就算掌权,但是他手里没有兵,没兵就不能造反,也就威胁不到王权。

但是武将掌权的朝代,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就比如东汉末期,也就是俗称的“三国时代”就是其中的典型,各种掌控军队的武将自立,汉朝皇帝名存实亡。

唐朝也是一样,各种掌控军权的节度使藩镇,最终灭亡唐朝的也是其中的一个节度使朱温。

文官掌权,文官治理平时的军务,武将只负责领兵打仗,打完仗之后就和军队再无关系,这就是宋明两朝被证实过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现代社会常用的办法,后世的米帝也是这样的。

其次,赵括采取的是丞相制度,但是丞相制度其实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如果碰到一个很强势的丞相,他可能会直接把大王给架空掉。

赵括当然是不可能被架空的,但是后世赵括的子孙后代会不会被架空?

这谁都说不好。

所以,赵括直接把丞相的权力分成三份,正丞相、左丞相、右丞相。

其中正丞相是最大的,总领文武百官,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丞相。

左右丞相作为正丞相的辅佐,同时这两个人分别领有司寇、太尉这两个关键的职位,这样的话左右丞相也拥有着很强大的权力,虽然两人都是副职,但是加起来足以制衡正丞相了。

接下来这些什么外交部、情报部、内政部,都属于是现代化国家常有的部门,自然也就不必赘述了。

至于更下面的郡县制度,赵括就没有进行什么大的改动。

郡县制度其实一直到现在的变化都不大,只不过是由于现代化的人口更多,所以增设了更多的官职,并且对一些部门进行了更加的细分,以汉国现在的人口规模还没有到那个地步。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新框架已经是完全被树立起来了。

对于赵国而言,这是一次看起来似乎只是换一个国家和官员名字,但实际上却是翻天覆地一般的改变。

也有一些忠于赵国的官员对此十分激烈的反对,甚至上奏章直接弹劾赵括,声称赵括是赵国的叛徒。

对于这些家伙,赵括也是直接无视,解除了对方的官职,然后让他们回家凉快去。

毛遂对于这件事情其实有着不同的想法:“大王,为何不直接把他们杀掉算了?

若是大王担心承担责任的话,那么臣可以让这些人死得悄无声息,绝对没有任何人能够怀疑到我们头上。”

赵括闻言,不由失笑:“不,就让他们活着吧。

他们觉得,赵国是一个更好的国家,寡人并不需要一定改变他们的想法。

他们可以继续的批评寡人的汉国,但是寡人也会让所有的汉国子民知道,以后的汉国将会比之前的赵国更好,更强!子民们有了更好的生活,谁还会怀念汉国,谁还会听从他们的话呢?

如果等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还想要继续批评汉国,继续批评寡人的话,不需要寡人亲自出手,汉国的子民们自然就会教他们做人了。”

赵括的意思很简单,你们不是一直说赵国好,汉国不行吗?

那寡人就留着你们,让你们亲眼见证汉国越来越强大的过程,啪啪的痛打你们的脸。

杀人?

这种方式太低级了。

要用现实狠狠的打这些批评者的脸,让这些赵国的遗老们哑口无言,这才是赵括喜欢的方式!毛遂听完之后,也是不由心悦诚服:“大王不愧是大王,这般思考方式实在是完全出乎臣的意料之外,高,确实是高。”

对于毛遂来说,他离开赵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那个时候的赵括,意气风发,锐气十足。

所以在十几年之后,又一次回归赵国的毛遂突然发现,赵括已经早就不是他印象之中的那个主君了。

现在的赵括,不但是名震天下的汉王,更早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拥有了政治家的格局。

杀人?

胸怀太小。

历朝历代,有哪个明君是嗜杀如命的?

没有,一个都没有。

只有像赵括这样可以容得下批评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代明君!赵括微微一笑,走到了地图面前。

良久之后,赵括缓缓开口:“明天让几位丞相和部长集合一下,寡人找他们开一个重要的会议。”

毛遂赶忙领命。

公事处理完毕,赵括乘坐马车,回到了府邸。

曾经这座府邸上面挂着的牌匾上写着四个字“武信君府”,如今新的牌匾上写着的则是“汉王府”。

正门大开,赵括的马车缓缓驶入府中。

刚刚走下马车,赵括就看到了自己的三名夫人。

“夫君。”

田婉带着秋儿、义渠薇一起,朝着赵括行礼。

赵括笑了起来,拉住了田婉的手:“王后啊,都是老夫老妻了,今后就不要搞这一套了。”

既然赵括已经成为了汉国之王,那么田婉自然也就从武信君夫人变成了汉王后!田婉温和的笑着,对着赵括说道:“妾身是想着,毕竟这刚刚当上了王后,也不知道怎么一个规矩,还是小心一些为好。”

赵括闻言,不由大笑出声:“王后说什么呢,你乃公主出身,又是寡人的王后,这规矩当然是你来立让别人遵守的,哪里有你来小心的道理?”

对于田婉这位正妻,赵括是十分满意的。

这些年来,赵括大部分时间要么操心政务,要么出征在外,可以说给家庭的时间是很少很少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田婉肩负起了照顾武信君后宅的责任,不但将后宅调理得井井有条,还帮助赵括成功的教育了一大批的子女。

赵谦为首的众多子女如今都是谦谦有礼,在赵国政坛之中也是十分受到称赞的。

也就是赵括身为武信君多年,属于赵国的顶级贵族,寻常人轻易不敢高攀赵括,不然的话单单凭借这些子女们自身的素质,提亲的人早就已经踏破门槛了。

田婉面对着赵括的夸奖,依然是十分温柔的笑着,道:“大王辛苦了,臣妾已经让人备好了餐食,大王快去用餐,然后休息沐浴吧。”

赵括看着田婉这般温和的模样,心中突然涌起一丝热火。

岁月虽然不停逝去,但似乎却并未在田婉的脸上留下什么痕迹。

如果说曾经的少女田婉是那么的清纯美丽,如今的田婉就是雍容华贵,优雅端庄。

赵括轻声附耳对着田婉道:“王后,有没有兴趣今晚造一名王子?”

田婉闻言先是一愣,随后脸颊上顿时闪过一丝红晕,嗔道:“大王!”

赵括哈哈大笑。

对于赵括而言,每当处理政事的繁忙完毕之后,回到家中和妻儿谈笑一番,就是人生最大的慰藉了。

第二天,赵括召集了几名汉国重臣,召开了一次会议。

虽然改革了制度和官职,但能够参与到这一次会议的人也就只有那么九人,这九人也就属于真正决定赵国国政大事的人物。

会议的一开口,丞相许历就开口说道:“大王,如今您毕竟也是登临王位,也应该修建一座新的王宫了。”

许历的话音落下,顿时就得到了众多臣子们的认同。

对于这些汉国臣子们来说,他们身为赵括的臣子,当然更希望赵括能够在豪华无比的宫殿之中处理政事,这才是真正体现地位的地方。

原本来说,邯郸城之中的赵王宫当然是现成的地方,但是赵括既然已经把赵王宫“封”给了赵王,那么大家自然也就不会在这个地方继续的去劝赵括。

赵括微微一笑,道:“不瞒你们说,今天寡人找你们过来,正是要商议这件事情。”

在听到赵括的这句话之后,左丞相庞煖立刻表态:“大王,老臣不才,愿意负责为大王督建新的宫殿。”

其他大臣同样也是纷纷表态,在这件宫殿的事情上十分的积极。

赵括见状,顿时笑了。

“不不不,你们都误会了。

寡人并不是想要在邯郸城外新建一座宫殿,寡人想的是——迁都。”

赵括话音落下,在场的赵国重臣们顿时露出意外的表情。

迁都?

这还真的是大家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赵括笑道:“是的,邯郸虽好,但毕竟是赵国数百年的国都。

若是寡人依旧定都于此,不免让别人觉得和赵国藕断丝连。

所以,寡人认为迁都才是上策。”

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这里很多人都是心念赵国的,这里等于是赵国的大本营,赵括作为取代了赵国的人,在这里居住显然多多少少有些隐患。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

就比如说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之后,遭到了秦国国内保守派贵族的反对。

于是,秦孝公果断让商鞅修建了新的都城咸阳城,从而让原来的都城之中那些保守派的贵族们在迁都之后丧失了反对秦孝公的力量和权势。

新的国家,当然不能把充满了旧势力的地方作为都城。

邯郸是赵国的邯郸,并不是赵括的邯郸!在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许历第一个开口赞同:“大王所言极是,老臣赞同迁都。”

其他大臣们也都是人精,纷纷回过神来,一致表态:“臣等也同意迁都!”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要迁都到哪里去呢?

众人七嘴八舌,提出来不少地点。

“邺城!”

“临淄。”

“大梁。”

“陶邑。”

“洛邑。”

“陈城。”

……一下子,十几个候选的地方就冒了出来。

这些新的迁都候选地,那都是如今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面对着这么多的候选地,赵括显然早就已经有了打算,淡然笑道:“其实寡人已经想好了新的都城地点。”

新的都城地点,首先,必须在中原。

这是因为赵括最为核心的力量是在中原地带,而且中原也是如今世界上最繁华,最热闹,最发达的地方。

其次,这个地方还应该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商业的城市。

为什么一定要说商业?

因为赵括作为穿越者,心中非常清楚发达的商业将会是赵国将来发展的一大助力。

咸阳,也就是长安,这个地方是秦人的老巢,无论水路还是陆路交通都不方便,又不位于中原,当然是要排除掉的。

洛阳,在长安以西,但也是曾经的周天子所在地。

虽然周天子在前几年已经被秦国灭亡了,但洛阳这个地方如今已经衰败,商业也不发达,不再适合成为都城。

蓟都,也就是后世现代的帝都,这时候还是一片北方的“蛮荒之地”,也不适合定都。

临淄,确实是在中原,但位置太偏东方了。

陈城,楚国的土地,如今楚国还没有灭亡,也不合适。

想来想去,其实也就两个选择是最好的,一个是大梁城,另外一个就是陶邑。

这两个地方,同样都是位于中原最核心的地带,同样都是商业贸易极为发达。

赵括宣布了决定:“寡人准备定都陶邑。”

为什么是陶邑?

因为陶邑是曾经宋国的都城,而宋国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灭亡了。

在那之后,陶邑一度归齐国,后来归秦国,再后来归魏国,最后才落入赵国手中。

来来回回,陶邑这座被各国统治的城池之中早就已经实现了大融合,赵括定都在这里,就不需要担心任何诸侯国的暗中反对势力了。

面对赵括的决定,众人齐声称赞:“大王所言极是,便以陶邑最佳。”

这就是赵括如今说话的分量,这就是真正的一言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