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 出兵(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哪知今日,得知蒙古大军大举前来,红袄军一瞬间被打回原形!

仿佛又变成了两年前那个从未训练过的百姓组成的乱哄哄队伍一般,下面人先不说,这高层人员一个个都惊惧万分,未战先惧,哪里还有胜算?

近十万蒙古大军怎么了,我等备战那么久,日夜操练出来二十万大军,是人家两倍兵力,难道都是纸糊的不成?

可惜,若是再给我几年时间……

他忍了又忍,看看这么下去不是办法,便吩咐手下人速去请周念通、郭靖等人前来。

或许这一次,也得依靠他们的力量了……

……

杨康其实不知道,他所起的作用比他自己想的还要大。

在原着中,红袄军虽然名气不小,其实只占了山东半数不到的地盘,且军中山头林立,统兵混乱,内部争斗不息,一团乱糟糟。

而对外虽然是投了大宋,得了个“忠义军”的称号,实则又受到宋国的猜忌,大宋另派高官前来牵制,极尽轻蔑,处事不公,以至于军中对大宋也是敌意不小,摩擦不断。

而杨康与柳常在的存在,对内整合军队与刺头,统一声音,对外占领山东全境,跟宋国虚与委蛇,哄得对方高兴,猜忌也小了不少,内外环境比之原着中要好得多。

除此之外,这柳常在内政亦是一绝,将山东一带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受民众拥护,经济实力也不容小觑。

现在红袄军军容整齐,士气不低,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兵力也达到二十万之多,虽然军队素质与蒙古尚有差距,但按杨康所想,确实与这蒙古大军不是不能一战。

尤其一直以来,在杨康与柳常在心中真正的大敌并非金国,乃是蒙古,因此在练兵时,有意无意便将蒙古军队作为假想敌。

如此,红袄军若是乍遇上蒙古大军,虽然实力上定然有不小差距,但至少心态上不至于措手不及,多多少少有些心理准备。

至于那高层的惊惧,其实也只是因为近年来听闻蒙古大军的威名,下意识夸大对方轻视自己,因此有些心怯而已。

只要能真正跟蒙古大军打上一仗,成功遏制住对方的攻势,便能振奋人心,把心气儿提起来!

……

在丐帮分舵等候老顽童消息的几人听闻蒙古大军大举来袭,俱是大吃一惊,连忙赶到红袄军驻地。

李全夫妇见到周念通等人,也是如同见到了救命稻草一般,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

李全拉着周念通道:“周少侠,这蒙古大军来袭,如何退敌,还请给拿个主意!”

周念通倒是一愣,这李全虽然面露惧色,但话语间倒是有几分抵抗的决心。

他问道:“李首领愿意全力抵抗蒙古大军吗?”

李全坚定道:“自然如此,这蒙古兵凶残至极,听闻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我红袄军既然镇守山东,自然得庇护一方平安!”

在杨康与柳常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李大首领比起射雕原着里面那可是意志坚定多了,也多了份爱民的责任心。

周某人笑道:“既然如此,我等定然全力相助!”

郭靖若有所思,想起梦中所见,亦是有这一出,难道那个梦中世界竟然不只是虚构?

只是梦中乃是在华山论剑之后,他与黄蓉路经山东,遇上蒙古进攻,只得勉力协助守城。

当时山东忠义军兵力既少且弱,甚至都没什么抵抗意识。

他纵有武穆遗书在手,运用书中所载兵法摆下阵势拖延片刻,但敌我差距实在太大,若不是带兵来此的乃是结义安答拖雷,念着旧有情义退去,只怕挡不了敌军一轮冲锋!

后来不得不抱着违背兄弟之义的想法,出城打算行刺拖雷,借此让侵略大军退去。

之后也是因为成吉思汗即将殡天,召集蒙古大军回返,山东地带这才暂且逃过一劫。

现在不知什么原因,来袭的蒙古大军比起梦中起码早了数个月,好在在他观察,这红袄军兵强马壮远胜梦中情境,连同这首领的抵抗意志也要强得多,似乎并不是不能一战!

只是,似乎没法指望战场之外的因素救场了……

尽管如此,变得更加成熟冷静的郭靖,却是心中豪情不改,如同梦中一样的反应:“咱们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

黄蓉亦是想起梦中情景,面带笑意:“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

二人相视而笑,明明说的是视死如归的决然之语,却透出了一种夫唱妇随、情意绵绵之感,平白叫在场之人吃了顿狗粮。

周念通嘴角抽搐道:“倒也不必如此,咱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

……

当下,李全夫妇便点起大军,准备派往前往山东西北面的门户,济南府治所历城,抵抗蒙古大军,将之抵挡在外,免得战火烧到山东腹地。

毫无疑问,这前锋部队由郭靖率领,毕竟他苦学武穆遗书多日,又亲身带兵打过仗,已经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将领,且对蒙古大军极为熟悉,自然是不二人选。

郭靖言说兵贵神速,蒙古大军侵略如火,必须尽早安排前线军队抵挡,但是红袄军分驻山东各处,急切间只能召集到一万人左右的精兵,郭靖便也急匆匆带领这一万大军出发了。

至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周念通嘛,混在里面先当个听命而行的小兵吧……

周念通曾与黄蓉在历城待过,还在那里过了个年,此刻重临旧地,顿时感觉大不一样。

此地城墙明显重新翻修过,比之过去高了近半,厚了一倍有余,城中百姓数量也远超之前,很明显,是早早便做好规划,作为未来抵抗蒙古大军的桥头堡来建设的。

奇怪的是,到此以后,虽是风雨欲来的气氛紧张,但探子撒出去上百里远,却并未见到蒙古军出现。

难道是探子谎报军情?

又或者是,战无不胜、勇猛无敌的蒙古军听闻红袄军援军到来,竟是退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