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第一天(1 / 1)

长平长平 楚秦一鹤 1638 字 11个月前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与其他地方鼓声震天,但小打小闹不同,南边的战斗是实打实的真干。赵括强硬地将从石城上退下来的败兵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以近乎全军覆没为代价,重创秦军,甚至逼出了秦军剑士。赵括最后时刻调出一万赵军,掩护战场上的赵军撤退,但可以退出来的赵军已经不多了。一多半赵军已经倒在战场上,能回来的不足一万人,而且个个带伤!赵括对那群剑士心有余悸,指挥赵军控弦引弓,准备射杀他们。但秦军只攻到自己的阵地前就主动退却一里,但又不回营,就在阵地前与赵军对峙。

由于石城失守带来的震撼,赵军今天没有从其他方向对秦军壁垒发动牵制性进攻。看见秦军在阵地前列阵不退,赵括派军使向距离最近的三名万人将传令,让他组织自己的军队,出城攻击一下。

他抬头看了山上几处战场,大体处于相持状态。他又看了看天色,太阳刚过头顶。他有些犹豫:今天要不要再组织一次进攻呢?由于营地内道路不畅,调集人员出城作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而且南边的出击营地是赵括临时硬挤出来的,地方有限,集结三万人是进攻的上限。昨天由于把那处营地用来安排石城的败兵了,今天只能让他们出城作战,没想到他们竟然如此英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但带来的问题是:成建制的部队无法出城,都被堵塞在营地里。他费了好大劲才勉强调出一万人来,想再调兵出营其实是很有难度的,特别是现在军心不稳,大规模调兵,说不定什么风吹草动,就炸了营。

他往对面的阵地望去。秦军就在山下一里开外,阵型严整,整个兵力部署赵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他甚至可以估算出秦军两个公乘,一个还有三千余人,一个只剩两千余人,两阵都有明显的缺额。而那五千剑士,被安排在阵地的后方,似乎是奇兵,又似乎是督战。

就在赵括观看时,秦军的营门又开了,出来了几百戟兵和斧手。赵括心里一紧:这是要割赵军伤亡者的首级。

冷兵器时代,一两下击刺就能置人于死地的情况是不多的,只有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人才具备这种能力。最常见的情况是划伤,在以矛或戟为主要兵器的时代,这种伤最多,因为大多数人通常不会刺击,只会劈击,矛尖在身体上只能留下划伤;这种伤如果只是伤及四肢或躯干表面,通常不会影响战斗力;如果划得比较深,形成切伤,有时会伤及血管,造成大出血,但在四肢和躯干部位,真正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不会很多。致命的打击通常发生在刺伤中,刺伤一般比划伤深,而且有很大的可能穿透腹壁和胸壁,造成穿透伤,这时剧烈的疼痛通常会让人失去战斗力,甚至昏厥,完全失去行动能力。还有一种损伤是撞击伤,当把矛或戟当大棒来使时,无论是砸到头、肩或手臂,都有可能造成骨折;如果砸到头还有可能形成脑震荡,表面上看什么伤都没有,但人也会发生各种神经症状甚至昏厥。伤人最重的是箭伤,无论是平射而来的还是从天而降的,只要伤着人,一般都会很深,多数会伤及骨头,部分会造成穿透伤。所以战斗中,冲过箭雨是极为惊心动魄的一幕。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结束后,谁留在战场上十分重要:他们可以救援本方的伤员,又有充分的条件杀死对方的伤员!一来一往,双方的战损比就会明显扩大!而战败的一方能否救援出本方的伤员,也是一种考验。

这次作战,秦军是从重围中突围而出,个个带伤,且战且退,重伤员几乎全都被遗弃在战场上,在前面横七竖八地躺倒了一大片!由于赵军没有归营,秦军也不敢堂而皇之地打扫战场,只能让部队先与赵军对峙,另外派人出来清理战场上的双方伤员。

赵括见秦军出来了几队戟兵和斧兵,立即明白了秦军的意图:他们要在秦阵的掩护下,收割赵军的首级。

他往城内看了看,他命令调动出城的赵军还在聚军!他不再犹豫,指着前面的秦军对各军使道:“秦军欲斩吾军首!必往而救之!”各军使飞奔向各营,传达命令。赵括同时下令擂鼓,各营闻鼓皆起,于列队之间,接受了进攻秦军,以救援伤员的命令。

一个完整的生力军,去打击一支激战了半天,伤亡惨重的军,自然占据着优势。秦军基本都要等到赵军冲到近前十来步才发动反冲锋,冲垮一两阵后就往后退,也不急于杀伤赵军。最让赵括担心的剑士没有参加战斗,也在一点点后退。

站在山上的赵括看得清楚,这边的战斗并未影响那些秦军收割首级,他们有条不紊地先刺死赵军,然后用斧头砍下头颅。凄厉的叫声虽然隔了几里地也清晰可闻。对面的秦军采用拖延战术,不和你认真对抗,也不让你痛快前进。双方的阵型散了聚,聚了散。一直到侧面的赵军出击,秦军营中才响起钟声。这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秦军已经收割了大部分伤员的首级,很有些遗憾地回去了。

赵军将自己还残存的伤员全部拖回来,收兵回营。那些失去了首级的士兵只能就让他们留在战场上,听任野兽啃咬。

南边的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白起没有呆在谷口的大营中,而是站在石城上观战。这里真的是俯瞰整个战场的好地点,北到丹朱岭,南到泫水,整个战场尽收眼底!连对面山谷中秦军的动静也能依稀观察到。廉颇选择这里作为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有道理的!

赵括在南边的拼死反扑,白起也注意到了。虽然赵军的战斗意志让白起称赞了几句,但他的整个心思并不在那边。眼前的三道山梁,才是他重点关注的焦点。

占领了山顶,居高临下,按理是占据了优势,但这优势如何发挥,却令人为难。

居于高山之上,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饮水——所以赵军采取的是轮换制,一班白班,一班夜班,以两餐为界,保证大家吃饭时间都在山下。但秦军攻占石城的只有六万人,基本不可能轮班,必须全天坚守在山上,而且还要随时准备作战,精神和体力消耗极大。秦军的干粮炒粟,没有水是很难消化的。所以白起在山上的第一天,主要处理的难题竟然是如何供应饮水,气得白起大发雷霆!几个五大夫吓得不轻,低头不语。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山挑。但军中又没有盛水的容器,也缺少挑水的工具。无奈何,只得派了兵下山去搜罗。好在赵军营中遗弃了不少家伙,全都被搜罗上来,连同兵甲、箭矢和少量的粮食。

缺水,是第一天秦军无法发动强大攻势的直接原因。在白起的强制下,几名五大夫派出了小股部队,发动了试探性的进攻。白起命令,攻势可以不强大,但必须连续不断。所以三道山脚上的攻击通常都是百人以下的规模。

白起最看中的,是最南面的山脚。那片山脚连着廉颇所修筑的最为坚固的堡垒群,而且似乎是粮仓所在。如果占领了这道山脚,就完全封闭了赵军的出路,赵军除了在不利的形势下拼命进攻,没有别的出路,秦军则能发挥战斗力强大的优势,大量杀伤赵军。

如果再能占领中间的山脚,那就更完美了!赵军几乎被分隔包围在两个山谷中,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而对最北面丹朱岭,白起反而没怎么重视:那里虽然扼守着通往上党的要道,但在当前的局势下,通不通上党并不重要。

而令白起有些不快的是,他最为看重的关中士兵,面对的是丹朱岭,更南面的守军是上郡和北地来的刑徒,他最看重的南面山脚,属北地军的作战区域。北地没有五大夫,连北地尉也不在军中,一问才知道,原来北地尉就是原来的上郡尉李冰,李冰还担任过上郡尉和河东尉,足迹几乎与白起一致,只可惜白起一到任,他离任他调,现在被秦王留在安邑,处理河东事宜。

白起派军使,带着自己的书简,飞马前往安邑,一面报告自己的作战进展,一面汇报自己下一步作战计划,同时请求北地尉李冰到前线就职,指挥北地军作战。很长的一封书信分成十简,由十名军使携带,分头骑马从石城两侧取道上党和高都,到端氏聚齐,一齐前往安邑。

这时,陈四已经命令自己在山下的眼线与取得白起联系,躲在坊肆和女闾中的赵军官员被一一拿下。夜间,白起在眼线的带领下,一一走访了这些军官,了解赵军的底细,赵括的为人,军队的士气,以及进一步作战部署等情况。这些官员态度不一,有的点头哈腰,但一句实话没有;有的态度强硬,但话里话外透露的信息不少;也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但这些官员多为中层军官,掌握的关键信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