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回去请旨的时间,郑和带着朱瞻墡巡视了一遍象山的海防。
这里的防御工事比舟山岛那边好上不止三个档次,有炮,有枪,有人,港口有高塔,后方有粮仓, 物资充足,后勤便利,就算是他们防御人数两三倍的敌军来了,都休想短时间内占领此处。
朝廷海防政策的偏向就是如此。
只是现在蒸汽船下海了,我大明的海域必须往外推移,将各处岛屿建成前线堡垒,海防政策也得顺势改变, 这一次的舟山岛不论如何必须将倭寇海盗全部清理出去, 只是已经反叛的舟山岛上卫所的人怎么办?
虽然陈柏月已经叛变了,但是究其原因,朝廷也得负一部分责任,除了军户之外的其他人呢,舟山岛上的普通百姓,或许并不知道他们的守军已经叛变了吧。
还有那些有狼子野心的倭寇海盗如何清干净?毕竟他们在大海上,终究还是会相遇,小股海盗滋扰的话来无影去无踪,也是难防。
这些都是将来海事贸易的大敌。
看着朱瞻墡那紧皱着眉头的样子,郑和说:“殿下,等到太子殿下的出兵旨意到了,荡清那伙倭寇海盗,再重整舟山海防吧。”
重整,所有都重来, 郑和这次是打算全部肃清, 对于叛变的人不能留情。
朱瞻墡叹了口气:“到底是我边军啊。”
每个人都有怜悯, 愤怒, 慈悲, 哀怨等等的情绪, 只是成年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误事情绪。
郑和明白朱瞻墡的叹息,但是他也明白朱瞻墡并不会优柔寡断而不进攻,只是感叹一句而已。
“郑和大人,将倭寇浪人还有反叛的人引出舟山岛战斗吧,海战咱们占着战船优势可以减少伤亡,上了岸拼刺刀,对方都是些亡命之徒,恐怕死伤会比较惨重。”
郑和持不同的意见:“我方现在占据主动,他们还不知道我们要进攻,直接大军压上,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可以更快的结束战斗,舟山的防御工事很差,挡不住我军全军突袭。”
“我军少部分装备有手雷和阿卡四七,正面对战我们有优势,而且海盗倭寇向来怕死的很,一见形势不对就会开始撤退, 只要第一波攻势将之打退,我们就赢了。”
显然郑和更了解这些倭寇海盗,朱瞻墡并没有什么打仗的经验。
专业的事还是得专业的人, 郑和和海盗打仗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经验充足,军事才能更是让朱棣赞赏,朱瞻墡就不班门弄斧了。
“郑大人,您指挥。”
一位象山千户和象山知县陈佑山一起走了过来,两人低声议论着:“陈知县,那位朱公子您可晓得是哪位大人物?”
陈佑山声音压的很低,生怕被旁人听到:“姓朱的公子,让郑大人如此重视,当然只能是京中几位殿下了,应该是太子爷家的殿下。”
“难道是太孙?”
陈佑山摇摇头:“年龄不符合,而且太孙殿下随着陛下御驾亲征了,那位朱公子虽然个头比一般同龄人高一些,但是面相稚嫩,估摸着最多十岁出头的样子,宫内只有四殿下和五殿下符合,传闻四殿下多病,我猜这位是五殿下。”
“报纸上说的监国的那位五殿下?”
“有长进,最近都看报纸了。”
那位千户嘿嘿一笑:“去听说书先生讲小说的时候听到的,说是太子身体不适,二殿下和五殿下辅助监国,我本以为是报纸上夸大其词,没想到这位殿下真的这么年轻。”
陈佑山一边感叹一边说:“报纸上说五殿下,少年胜春风,为吏即神仙,骑马载桂花,香满京城五百里。怜君美少年,况此惬清缘。逸思云山外,闲情花月前。濯濯春秋月,落落美少年。”
“君子怀幽趣,谦恭礼乐才;经心皆识见,书史尽通该。周郎学识,秦郎风度,柳七文章。聊借生绡一幅,与君写尽行藏。”
“是为握瑜怀瑾之人。”
这一大段多少也是带了点私人情绪在里面。
这一大篇幅是之前一期大明日报上写的关于朱瞻墡和朱瞻埈辅助监国的首页报道。
朱瞻墡因为近来繁忙外加林苗将报纸办的不错,自己就没去管,也没时间看最近的几期报纸,没想到居然这样被人夸了一大段。
这一大段要是朱瞻墡自己看到了都得害羞,大明文人是真能夸,而且这一段是秦淮墨客纪振伦写的。
因为他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的火爆,他现在是名利双收,而且他心中一直记得当初朱瞻墡和他见面的时候对他说的那句:“小说写得不错。”
对于朱瞻墡那是极其感激,多少有点偶像光环,所以写这夸朱瞻墡的话也是拿笔就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不得不说,这写小说的是有一套。
这份报纸也是二哥朱瞻埈愤怒的一部分原因,因为报纸上写着两人监国,但是对朱瞻埈的评价仅有:“二殿下英武善断,聪慧机敏。”
感觉像是在敷衍,一对比朱瞻墡的那更明显,就是在敷衍了。
气的朱瞻埈将报纸都撕了,怎么自己这个五弟人人夸。
两人上前行礼,千户拿着象山三個千户所的资料给郑和。
“郑和大人,我这边选出了一千人,三个卫所都有,我们三个千户都想要随您出征,但是象山这边不能无人防守,所以选了两位千户随您出征。”
商量出兵的人选和领兵的人,他们三个千户自然都想随着郑和出征,毕竟能跟着郑和去打一场回来,不说杀多少倭寇海盗,至少回来吹牛逼的本钱是有了。
咱也是跟着郑和厮杀过倭寇的人,这事情至少象山县的县志里面得写吧,搞不好多杀点倭寇还能得赏留名。
陈知县则是陪着朱瞻墡走一走。
陈佑山看着朱瞻墡身边至少跟着一个侍女,一个太监还有两个护卫,这排场可不是一般人,这位朱公子更加确定应该是五殿下了。
作为被外派历练的官员,陈佑山迫不及待的找机会升官回京,如果没有特殊的机会,他们这种没什么门路背景的人,得走好多年并且不能出错误才能升任回京。
十年寒窗谁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做人上人,出定国良策,写诗文传世。
但是要做这些,他得先回到京城。
现在面前的是监国的五殿下,一个小孩子,心智远超年龄,他得好好表现,这次表现的好了,让五殿下记得自己,但凡五殿下美言几句,顶过自己多年的努力。
他得好好表现自己。
“朱公子,此次肃清海盗倭寇,我虽文人,也愿随军一起出征,但凡我大明男儿戍卫边疆是为己任。”陈佑山义正言辞的说。
“陈知县,你是进士第几名?”
“一甲十二名。”
朱瞻墡点了点头,排名倒是非常的不错,这年代的科考,能考到这个名次,必然是聪明和勤奋缺一不可。
“陈知县,象山的海防做的非常不错,你做知县想来下了不少功夫。”
陈佑山谦虚的说:“朱公子谬赞了。”
陈佑山是文人,但是昨日见到三个象山卫所的千户对其极其尊重,想来手段,心机都不错。
文人懂得驭兵,这样的人很少。
“陈知县,对大明的海防持什么意见?是该退缩陆地还是抢占岛屿。”朱瞻墡问了问题。
陈佑山知道自己表现的机会到了。
小心翼翼的试探:“朱公子,可想听实话。”
“说。”
“我认为应扩张海防,向着沿岸岛屿扩张。”他的想法和朝廷现行政策相悖,所以说的很小心,若是惹了眼前的朱公子不开心,反而起到反作用。
“哦,你怎么想的?”
陈佑山开始了自己的政论:“陆地防御,大明有着物资人员优势,确实可以更好,也更省力的抵御倭寇海盗,但是也彻底的绝了海上贸易。”
“海上贸易?你的意思是要畅通海事?”
陈佑山点了点头:“我朝丝绸茶叶陶瓷,在海外价格高昂,只要畅通了海路,海事贸易可以给我朝带来海量的财富,沿海居民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
朱瞻墡反问道:“难道这就可以解决走私的问题了嘛?”
“可以解决一大部分。”陈佑山没想到眼前的少年说话如此成熟,那种上位者的威势让他觉得自己是在汇报工作,不过本来也就是。
“如何解决这些贸易可能会给海盗以及一些小国带去物资的后果。”
“与收获成果想比,此事危害甚小,海盗倭寇难成气候,大明水军足够强大才是永劫海盗倭寇之法,要大海之上无人敢欺我大明子民。”
“可太祖说片板不下海。”
朱瞻墡的话让陈佑山有些犹豫是否话说自己接下来的想法,整理了一下语言小声的说:“朱公子,可知沿海走私之事?”
“不是很清楚。”
“大海沿岸现下走私严重,屡禁不止,我多次抓走私船只,但是从来抓不绝,海事贸易宜疏不宜堵。”
朱瞻墡冷着脸问道:“你的意思是太祖的旨意有问题?”